历史故事《汉元帝年间的瓦》内容如下:
傍晚时分,数十块瓦片,装在泡沫盒子里,被主人端上来。我们开始认识这些瓦片,用手小心地触摸。人群中发出惊讶声。哦,这就是汉瓦,这就是昭君墓的汉瓦,这就是青钟村昭君墓的汉瓦。啊,头一次见,不,是头一次见到昭君墓的汉瓦。断片,残损,粗粝,看上去有点沧桑,有点温暖,甚至有点不可思议。简单的绳纹图案在渐渐暗下来的光线里变得模糊,仿佛一段久远的往事,有着秘而不宣的神情。在这个黄昏,在这个围绕王昭君延伸着无边话题渐渐结束后的黄昏,两千多年前的这块瓦,给我们再一次讲述了一个和朔州有关联的庞大的爱情婚姻故事。
一直以来,觉得西汉时期的朔州地区一定是丰饶富足又无比生动的,埋藏着许多故事在今天延伸为美好的想象。这些故事因两位女性的存在而变得新鲜浪漫而又情意绵长。
这两位女性就是王昭君和班婕妤。王昭君出生于公元前52年,班婕妤出生于公元前48年,相差4岁。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从长安出发,过雁门关途经朔州青钟村,奔赴一场婚姻;而紧随其后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在长安深宫中赋诗伤怀,悼念一场爱情的逝去。两位女子花容月貌,满腹才华,在一场伴随着君王的爱情婚姻中那些迷茫、怅惘、甜蜜和辛酸,在塞北的土地上辗转流传、诗书联绵,朝飞暮卷中,隆起的黄土遗迹在风中缓缓地付了似水流年。
从长安起身,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出杀虎口,日夜兼程,一路颠簸,一年多时间在车马劳顿中度过。坐在车中帷帐内的王昭君也许黯然神伤,也许怅然若失,也许对不确定的未来抱着几许美好的期望。此番出塞和亲,为君王所定,汉元帝为平息边疆战乱,诱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希望结为永久之好,便使昭君和亲,昭君慷慨应诏。历史大事件往往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其起承转合,定下了从今以后几千年的基调。雁门关外的这座小村庄因王昭君的到来,几易其名,并因其墓冢在此,而成为王昭君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和睦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
杜甫诗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明妃,指王昭君,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史书记载:“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杜甫的诗,表达了对一位弱女子背井离乡远嫁匈奴最后又死于塞外的哀伤与怨恨,独留青冢向黄昏,物是人非,草木荣枯。万事万物转眼成空,只留下一座坟墓在黄昏的沉沉暮色中,静默地诉说着一段湮灭的历史,坟头的青草摇曳着无人知晓的悲伤。历史的真实境况实际上已经无法触摸,我们可以想象的是,一个青春貌美而又才华出众的女子,在深宫中度过寂寞清冷的三年后,又踏上黄沙漫漫的朔漠,这不受自己支配的命运起伏,在一个年轻女子的心理上是如何承受和消解的。一缕凄清,一缕寂寥,一缕迷惘,多少红颜承主宰,名随身世尽东流。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133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